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报告
一、全县教育总体情况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县教育以创建“双高双普”合格县和教育强县为契机,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,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、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发展为重点,高水平、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,积极发展继续教育,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,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、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,实现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高中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、特殊教育均衡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,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,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,全县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,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,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。
学前教育
全县现有幼儿园193所,在园幼儿19364人,其中公办幼儿园20所,入园幼儿3634人,民办幼儿园173所,入园幼儿15730人。城镇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7.8%,农村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5.7%,幼儿入园率逐年
提高。(职成幼教科)
义务教育
全县公办中小学169所,在校学生50021人。其中,公办小学136所,在校学生31701人;公办初级中学(含九年制学校)27所,在校学生18320人。现有民办中小学7所,在校学生927人。小学入学率、巩固率均达到100%,初中入学率达到100%,巩固率达到99.97%,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5.81%,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.07%。全面贯彻《义务教育法》,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,“择校热”明显降温,全县义务教育水平显著提高。(基础教育科)
高中教育
全县现有普通高中7所,在校学生15682人,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,中招改革成效显著,高考质量连年稳步提升。全县共有省级示范高中1所,省级标准化高中6所。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多样化、特色化、优质化、内涵式发展,优质教育资源增幅明显。(基础教育科)
职业教育
全县职业中学3所,在校学生3446人,电工、钳工、焊工等各类应用专业开设齐全,创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3个,先后建成周至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和周至县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,全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,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,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,基本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新格局。(职成幼教科)
特殊教育
全县特殊教育学校2所,其中公办1所,在校学生69人,民办1所,在校学生59人。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和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完善。(基础教育科)
二、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
一是资金投入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。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,我县教育投入总量严重不足,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目前,全县部分农村小学仍存在办公用房紧张,个别农村小学仍存在部室不全的现象,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。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。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仍然紧缺,区域之间、校际之间,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。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,初中教师学科性缺员现象突出;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缺乏,幼儿园教师还存在一定缺口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。三是学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不断提升。学校教育理念还不够开放,创新还不够大胆,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,育人环境氛围不浓,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较为单一,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不够明显,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,学校特色化不够明显。
三、解决问题的办法
(一)加大经费投入,提供财力保障
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机制为重点,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,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。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,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,按照“按需设岗、竞聘上岗、按岗聘用、合同管理”的原则,择优聘用,优胜劣汰,探索教师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,认真解决好初级中学富余教师的分流问题,合理配置教师资源,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。因地制宜,着力推动大学区校长教师交流制度。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,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,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、常态化。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教计划。落实“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(职称),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”政策。职称评定向边远地区及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倾斜。完善教职工请假考勤制度,加强教师日常管理。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,不断完善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。以实施“大学区”管理制改革为契机,以深入推进“大学区”校长教师交流为载体,积极探索“县管校用”的教师管理新机制,着力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。
落实编制科学、动态管理。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。逐年补充高素质、专业化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。重点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,按标准配置专业对口的英语、计算机、劳动技术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等学科教师;按规定为600人以下学校配1名兼职校医,600人以上配1名专职校医;按规定配备学校安全保卫管理人员。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力争达到1∶8。高中教职工与学生的编制比例达到1:12.5。
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,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职工生活现状。落实好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,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激励机制,吸引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,促进教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。落实好相关财政资金,完善公开公示、定期督导检查、监督举报等制度。
深入推进管、办、评分离。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管、办、评分离,推进管、办、评分离,核心是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,激发学校办学活力;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,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;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,建立健全客观、专业的评价及反馈机制。把管、办、评分离作为一项事关教育综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务,编制试行学校管理改革方案,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办法。
提升依法执教能力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,对于教育事业就是依法治教,教师做到依法执教,教育行政依法治理,教师权益依法保护,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(八)规范发展民办教育
认真贯彻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,规范发展民办教育,形成政府办学为主、社会力量办学为辅,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、公平竞争、和谐发展的格局。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,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。支持各类民办学校创新体制、机制和育人模式,提高质量,办出特色。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。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。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人员构成、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等规定,完善民办学校监事制度。理顺理事会或董事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,保障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。严格民办学校准入制度,健全民办学校变更、退出机制。依法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财务、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,落实法人财产权,防止侵占、抽逃、挪用学校资产和资金。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,规范办学行为。(职成幼教科)
(九)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
建立统筹全县各个领域的继续教育领导管理体制,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,调动社会各部门、各行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,搭建终身学习“立交桥”。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,增强各类学校的开放性,拓展教育功能和服务面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,建设开放的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,为学习者提供方便、灵活、个性化的学习条件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,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。
(十)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
“十三五”期间,基本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多媒体设备“班班通”、“校园网”、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,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。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现状,参照《西安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实施方案和评估细则》,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评优工作,力争到2018年全县90%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达到标准。
推进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工作,逐步实现全县90%以上的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,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活动,并逐步向学生和家长开放。启动全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,组织一支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团队,充分发挥其示范、引领作用,提高全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。
文档为doc格式
Copyright © 2025 文秘课堂网 www.youdianweidao.com 版权所有